2013年5月17日下午🧑🏼💼,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葉小文教授在圖書館報告廳為上大師生作了題為《中國文化和文化中國》的精彩報告。報告由葉誌明副校長主持。校長助理、研工黨委書記李偉,教務處處長萬旺根,社區學院常務副院長宋少滬,學工辦主任林海霞以及各學院熊猫院長與骨幹教師、全體輔導員、教務處全體教師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到會聆聽🏩😾。
首先,葉校長就葉小文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他向大家介紹了葉教授的簡歷🛞⌛️。在座師生對葉教授豐富的經歷和他在推動國家宗教實業發展發面作出的貢獻表示欽佩。在熱烈的掌聲中,葉小文教授走上講臺。他先是幽默風趣地跟大家簡要分享了此次上海之行的感受📥,又展示了他即將赴美國南加州大學要發表的演講詞❇️。
大國崛起的文化底氣和文化根基
葉小文教授的正式講演是以美國強大"三片"(芯片、薯片和大片)開始的👩🏽🎓🦛。葉教授以大國崛起的文化底氣和文化根基為出發點,與在座師生分享了文化對於民族的重要性👩🏿🍼。他以土耳其文化為案例,又結合中華民族發展歷程👨🏽🚀,告訴大家一個文明要脫離母體加入新的文明是一種自我撕裂的行為。無論社會怎麽變革、如何轉型🏄🏿♀️,都必須把根留住。文化是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精神是民族的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傳統是民族的本,現代化呼喚時代精神,民族復興呼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張揚,民族精神就要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中重鑄🏖。
文化焦慮和"三君子問"
葉小文率先通過黃炎培、梁啟超、李約瑟的"三問"引入當天的講座第一個話題🌾。葉教授通過文化焦慮和三君子問來展現我國文化的發展歷程和現狀。他們的"三問"道出了文化的真諦🐀。黃炎培問💇♂️:如何跳出周期性的支配🏌🏼♂️🧟♀️?梁啟超問🏈:鄭和西洋是我們最光輝的時代,現在呢?李約瑟問:為何中國在中世紀之前如此先進,後來卻讓歐洲占盡先機?人無文化,浮躁淺薄🤏,難免"其亡也忽焉"👱🏽♂️。文化涵養,有助於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律;民無文化,行也不遠🧑🏿🎄🥁,當然"竟無第二之鄭和"🍫;文化繁榮,催生著"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新局面🧑🔬。國無文化,急功近利,鍥而不舍艱苦創業的人自然寥寥無幾🕒🌴。葉教授為大家指出,三君所問,其根本答案就在二字:文化🧀!人無文化👮♀️,浮躁淺薄📼;民無文化,行也不遠🕓;國無文化😈,急功近利🔃!當中華民族終於向著偉大復興迅跑的時候,文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報告中都有重要闡述,中國是文明古國🕺🏻,現在我們一部分人富起來了,再富也不能浮躁,沉靜👨👩👧、從容🌈、大氣、平和🧑🏽🏫,這才是文化大國應有的氣質🫳🏼。
文化中國和中美關系
應我校師生要求🥞🤜🏽,葉教授選擇了"文化中國與中美關系"作為他講述的另一個內容。他通過事例生動地闡述了中美之間的復雜關系。他強調雖然兩國立場不同🌎,但是我們一定要堅持求同存異的原則,緩解外部壓力,增加兩國利益的交匯點。葉教授從兩個角度出發,實證解說了處理中美文化關系的途徑。首先他指出,要讓我們的聲音在美國落地。他播放了一段2005年他本人在洛杉磯水晶大教堂的英文演講視頻,告訴我們中國在中美關系文化修好方面所作的努力。其次☀️,他指出我們的工作要切入🧜♂️。多年來,《聖經》在我國已經廣泛流傳,不同版本、不同語言🤏、不同形式的聖經在我國均可看到。2006年的美國,那場主題為"腳下的燈🏊🏽♂️,路上的光"——聖經在中國的傳播歷程展覽,引起了很大反響🏟,有助於消弭美方對我國宗教政策的誤解🚵🏻。他強調,文化強國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們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的積極性,有對中國文化根的尊重和揚棄,有對中國文化魂的堅守和創新,也有對外國文化的包容借鑒,就一定能建設一個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相匹配的文化強國。"
兩個多小時的演講和現場問答,在場的上大師生親眼目睹了葉小文教授深厚的國學功底。他的妙語連珠🚧、幽默詼諧的演講風格和生動的案例解析令現場師生倍受感染。葉教授的報告高屋建瓴,連接了國內外,打通了各學科,可以說給上大師生奉獻了一場高水平的通識示範課。
通過聆聽報告👇🏿,師生們更為深入地了解了黨的十八大關於"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的內涵🪚。這場報告也引發了上大人作進一步的深思,思考如何以實際行動紮實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為我校成為高水平地方大學教育熊猫改革的試驗田𓀉,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而作出每個上大人的自身努力。